段和誉接着说道,段和誉在无为寺时每日苦读先贤书籍,读到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和《唐六典》时发现上面记载了书院的来历。
唐开元时,于乾元殿写经、史、子、史、集四部书,置乾元院使。次年,改名丽正修书院。十三年,改名集贤殿书院,通称集贤院。
置集贤学士、直学士、侍读学士、修撰官等官,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等,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,掌刊缉校理经籍。
我觉得咱们大理国也要应该设置书院,由舅舅亲自出任学士知院,表兄出任副知院事,再召集国中贤良之人出任集贤学士、直学士、侍读学士、修撰官等职。
疑惑可以上书大宋,请大宋官家派人来出任在咱们书院的执教之职,培养我国有识之士,而由舅舅亲自出任学士知院,以来可以显示朝廷对书院的重视之意。
二来,既然是舅舅亲自出任学士知院,那书院所有的学子就都是舅舅的门生,学子们今后科考被朝廷录取后,舅舅就是他们的宗师,他们都是舅舅的学生。
舅舅也可以以师生关系领导和培养他们,并将此定为我国的一种固定的科举制度,这样岂不是更有利于选拔人才,让更多有识之士为朝廷效力。
段和誉说的这些高升泰都不感兴趣,以为又是段和誉的一个奇思妙想,本想一笑了之,但是当听到相国门生时,高升泰犹豫了。
是的,高升泰动心了,现在的大理国的科举制度在事实上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,官员的选拔还是依靠从旧贵族和官僚子弟中产生。
高氏已经是大理国第一大族,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一手遮天,而且族中子弟也是良莠不齐,如果能完全控制住,这样一个书院,未尝不是一个好手段。
于是高升泰想到这里不由得说道,这个书院听起来是有点意思,誉儿还有什么其他想法吗?
就知道你受不了这个诱惑,段和誉是知道高升泰之后是要篡位自立的,肯定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控制人才的机会。
于是,段和誉接着说道,誉儿觉得,人才对于国家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,国家设立一个书院,可以体现朝廷和舅舅对仕子的关心和重视。
可以让国中的王公贵戚、朝廷大院子弟和有功之人、大小官吏子弟都可以进入学习,同时还可以将滇东37部头领的子弟也招收进入书院学习。
一是让他们来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,二是通过集中学习可以让37部子弟和国中官宦子弟互相了解,方便以后他们回去管理地方的时候和朝廷官员的沟通。
三是这些头人子弟在国中学习,也可以震慑宵小之辈,防止部分有二心之人的异动。
当然了,除了这些人,也要招收一些寒门子弟前来就学,让他们也有一条晋升之路,让广大的寒门子弟也有出头之路,不至于对朝廷有怨望之心。
和誉听闻,在那遥远的大宋也是广开科举之路,许多寒门子弟也有了进入朝廷为官的途径,的人了,这些都只是和誉的一点点上不得台面的浅见吗,还请舅舅拿主意。
新人新书上传,慢热型历史架空文,告诉你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大理国的故事,有爽点、有热血、有兄弟、有爱人,恳求各位读者大大,赐下一点收藏,评价,赏朵花也是爱,方便的话顺手转发推荐一下,拜谢!
飞卢小说网声明
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,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,涉黑(暴力、血腥)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,如发现违规作品,请向本站投诉。
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,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,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,请向本站投诉。
投诉邮箱:feiying@faloo.com 一经核实,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。